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无锡市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商会公共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时间:2024-07-01 01:56:0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07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无锡市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商会公共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无锡市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商会公共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锡政办发〔2010〕2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商会公共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一月四日






无锡市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商会公共服务

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攻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锡委发〔2006〕116号)和《无锡市促进行业协(商)会发展的若干规定》(锡政发〔2006〕419号)精神,根据《关于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锡委办发〔2008〕125号)相关要求,规范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公共服务行为,结合我市行业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以下统称行业协会)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基本原则为:

(一)立足实际,差别管理。结合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扶持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市场成熟度,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的,实行各类社会组织平等参与竞争方式确定供应方;不具备通过市场公平竞争条件的,实行向行业协会定向购买。

(二)强化预算,注重绩效。购买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必须落实经费来源,严格预算管理。结合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改革要求,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公共服务资金与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挂钩,确保服务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严格程序,加强监管。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活动,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组织购买。



第二章 购买范围

第三条 纳入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公共服务项目范围的职能有:政府职能部门不能直接提供、需通过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服务提供者来完成的职能,以及职能部门按规定程序将特定行业行政管理事务性、辅助性职能以授权、转移、委托方式交由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公共服务购买方为购买行业协会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公共服务供应方是指通过市场公开竞争和规定程序,由政府职能部门确定的供应单位。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供应方需经政府职能部门授权或委托相关职能且能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必须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具有学科或行业领域的权威性,具备提供公共服务所必需的设施和专业技术能力等资源条件,且前3年内无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社会信誉良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经评估被评定为3A(含3A)以上的行业协会。



第三章 购买方式和定价原则

第六条 购买方式。根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不同特点,可选择不同的购买方式,主要包括政府采购、定额补助方式。

(一)政府采购。凡符合公平竞争市场条件的,并符合政府采购范围与标准的项目,必须通过政府采购,具体采购方式以公开招标为主,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相关要求执行。

(二)定额补助。凡不具备公平竞争市场条件的,实行向行业协会定向购买,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特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一定标准给予补贴。

第七条 定价原则。政府职能部门对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项目实行科学的成本核算,按照不以盈利为目的、服务提供者损益平衡或微利为标准、购买总价通过政府年度预算加以控制,可采取全额补贴法、差额补贴法、平均成本法、微利法等。



第四章 购买程序

第八条 政府职能部门根据重点工作目标,按照规定要求编制明细项目资金预算,并提出当年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公共服务项目、购买方式以及具体绩效目标。

第九条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及资金预算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政府职能部门拟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具体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规定程序确定供应方,并与供应方签订购买协议(合同),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 行业协会根据购买公共服务方案和协议(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购买公共服务方案和协议(合同)拨付资金。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审计、财政及政府相关部门结合绩效目标,加强对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公共服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绩效监督和管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试行,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江阴、宜兴可结合当地实际,参照本试行办法,制定相应规定。

江苏省公用电话管理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150号)


  《江苏省公用电话管理办法》,已经1998年12月3日省人民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

                        1998年12月15日

             江苏省公用电话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省通信事业的发展,规范通信市场,加强公用电话管理,根据《江苏省邮电通信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用电话,是指设置在城乡街道、公共场所、居民住宅区、公路沿线等地以及在交通工具上的,为公众提供通信服务的电话设施。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公用电话的设置、经营和管理。


  第四条 公用电话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全、方便群众生活的重要社会基础设施。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用电话管理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 省电信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公用电话管理工作,各市、县电信管理机构(以下称公用电话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用电话管理工作。
  各级公安、工商、物价、技术监督、建设等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助公用电话管理部门共同做好公用电话的设置、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公民享有正当使用公用电话的权利,负有爱护公用电话设施的义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偷盗、毁坏公用电话设施。

第二章 公用电话的设置





  第七条 省电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用电话的需求,编制全省公用电话发展计划。


  第八条 邮电营业场所均应当设置满足公众需求的公用电话。
  商业区沿街单位以及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商场、医院、旅游点、娱乐场所、道路、农村集市等公共场所应当根据客流量设置相应数量的公用电话。
  居民住宅区内公用电话以及夜间应急电话的设置,由公用电话管理部门会同街道办事处具体商定。


  第九条 城镇住宅小区、开发区建设以及城市道路改造时,建设单位应当将公用电话的设置纳入有关规划并经批准后,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同时验收,未列入规划的,建设规划部门不予批准建设。


  第十条 安装公用电话设施需占用(挖掘)道路、使用土地的,应当按照规定依法向有关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有关部门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办理。
  需在桥梁、隧道、人防工程和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上附挂通信线路的,依照有关法律和《江苏省邮电通信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承办公用电话业务,向社会提供服务。需要设置公用电话的,应当向公用电话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取得《公用电话代办证》。
  未取得《公用电话代办证》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公用电话营业活动。


  第十二条 公用电话管理部门在接到单位和个人设置公用电话的申请后,经审核,批准设置公用电话的,应当在30日内负责装机通话;不批准设置公用电话的,应当在接到申请后10日内答复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公用电话代办证》每2年复查一次。代办公用电话的单位和个人要求终止营业的,应当在终止之日的30日前向公用电话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终止营业。

第三章 公用电话的经营与服务





  第十四条 公用电话的经营方式有自办和委托代办两种,可以办理下列业务:
  (一)市内和本地网通话;
  (二)来话传呼和接收寻呼回话;
  (三)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等。
  公用电话代办户需兼营其他邮电业务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申请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 公用电话的服务时间:
  (一)居民住宅区传呼公用电话,每天服务时间市区不得少于12小时,其他地区不得少于10小时;
  (二)公共场所的公用电话服务时间应当与设置单位的工作时间一致;
  (三)昼夜服务的公用电话,应当24小时提供服务;
  (四)夜间应急电话应当从21时起至次日8时保证服务。


  第十六条 公用电话经营者应当为社会提供安全、方便的通信服务,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接受群众监督,并符合下列规范要求:
  (一)悬挂邮电部门统一制作的公用电话标志牌;
  (二)张贴或者悬挂公用电话代办证;
  (三)公布服务时间和传呼范围;
  (四)电话机上标明本机电话号码;
  (五)张贴或者悬挂电话资费表,按照标准收费;
  (六)使用面对用户的电话计费器;
  (七)使用加盖代办章的统一印制的凭证、票据;
  (八)提供电话号簿。


  第十七条 拨打110报警求助、119火警、122交通事故报警、120紧急救护电话的,公用电话经营者必须随时提供,不得拒绝,并免收费用。
  用户使用本地电话查号、自动寻呼等电信特服号码和拨打无线移动电话以及其他业务的,公用电话经营者在服务时间内不得拒绝提供使用。


  第十八条 公用电话通话费、传呼费、服务费的收费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及省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公用电话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各项收费规定,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长途电话夜间和节假日实行减价收费的规定。
  公用电话经营者应当使用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者其他有权机构检定合格的电话计费器,不使用电话计费器或者不按照标准收费的,用户可以拒付通话费。

第四章 公用电话的管理与保护





  第十九条 公用电话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社会对公用电话的需求,及时调整公用电话网点和传呼范围;负责公用电话的安装、迁移和日常业务管理,并对服务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爱护公用电话的机线设备,未经公用电话管理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搬移或者挪作他用。不得擅自在公用电话通信线路上搭接电话机、传真机或者其他通信终端设备。
  因建设工程需要必须拆迁公用电话亭时,拆迁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事先通知公用电话管理部门,并按照有关规定,就迁移地点、补偿标准等事项签订拆迁协议。


  第二十一条 公用电话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公用电话经营者的检查监督,公用电话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持《江苏省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证》。
  公用电话管理部门可以聘请有关人员担任公用电话监督员,对公用电话经营者的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进行监督。


  第二十二条 公众对公用电话经营者超标准收费、拒绝提供规定服务项目的,可以向物价部门或者公用电话管理部门投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认真查处。


  第二十三条 公用电话管理部门在接到公用电话障碍申告后不得推诿和拖延,应当在24小时内予以修复。由于重大线路故障不能及时修复的,应当向公用电话代办户说明原因。


  第二十四条 公用电话设置单位应当加强对公用电话设施的维护管理,应当保证电话亭以及公用电话的整洁完好和通信畅通,并定期派员维护,及时排除事故隐患。
  公用电话代办户应当保持话机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处理。


  第二十五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伪造、冒用电话卡(如磁卡、IC卡等);禁止使用非邮电部门制造发行的电话卡。严禁销售伪造的电话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在公用电话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建立的市场外,销售高于或者低于面值的电话卡。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用电话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一)未取得《公用电话代办证》擅自开办公用电话业务的,责令其停止营业;其中经审查符合开办公用电话条件的,责令其限期补办有关手续;不停止营业或者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经批准擅自终止营业的,责令其限期恢复营业,逾期不恢复营业的,注销其《公用电话代办证》;
  (三)限制或者拒绝公众使用邮电部门规定的业务的,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直至取消公用电话代办资格;
  (四)擅自在公用电话通信线路上接装电话机、传真机或者其他通信终端设备的,责令其拆除,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五)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标准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前款所列各项行为,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按照公用电话代办协议办理。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公用电话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逾期不改的,可以处2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公用电话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作出行政处罚的,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依法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没财物收据。罚没收入一律上缴国库。


  第二十九条 拒绝、阻碍公用电话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非法侵犯公共财物,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属于公安、工商、物价、技术监督、建设等行政部门管理范围的,分别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公用电话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或者利用公用电话进行违法活动的,由公用电话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公用电话管理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公用电话的种类:
  (一)普通公用电话:指用普通电话机加电话计费器,供公众使用,通话完毕付费的电话;
  (二)投币式公用电话:指用户预先投入一定量值的硬币后,才可以通话的电话;
  (三)卡式公用电话:指用户将预先购买的磁卡或者IC卡,插入磁卡机或者IC卡机通话的电话机;
  (四)无线公用电话:指采用无线接续,用电话机加电话计费器、投币或者插电话预付费卡的方式完成通话、付费的终端设备;
  (五)常用电信特服号码:指电话障碍申告(112)、本地电话查号(114)、天气预报(121)、全国邮电无线人工寻呼(126)、本地邮电无线自动寻呼(127)、自动信息服务台(168)等;
  (六)其他业务:指300号业务(预付费的记帐业务)、800号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等。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电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规定》《泸州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规定》《泸州市地表水域功能类别的划分规定》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规定》《泸州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规定》《泸州市地表水域功能类别的划分规定》

泸市府发〔2004〕5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现将《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规定》、《泸州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规定》、《泸州市地表水域功能类别的划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八月十一日

       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规定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控制和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特对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适用区域进行划分。
一、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适用区域主要地带范围如下: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类标准。
(一)一类区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二)二类区
泸州市四县三区除一类区、三类区以外的所有区域。
(三)三类区
泸天化集团公司、天一科技股份公司沿321国道东北方向6平方公里的化工园区。
二道溪至泸永路2公里以东至龙溪河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
泸县福集工业集中区(2平方公里)。
合江县榕山镇工业集中区(2平方公里)。
二、一类区与三类区之间相连部分的缓冲带为500米,一类区与二类区、二类区与三类区之间的缓冲带为300米,缓冲带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应向要求高的区域靠。
三、全市三个类区的地带范围,应于2010年前达到所属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标准。   四、本规定确定的各类功能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 由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五、本规定由泸州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六、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划分规定同时作废。
附件: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GB3095—1996)附件:
  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浓度限值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浓度单位二氧化硫
  SO2年平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002
  005
  015006
  015
  050010
  025
  070总悬浮颗粒物
  TSP年平均
  日平均008
  012020
  030030
  050可吸入颗粒物
  PM10年平均
  日平均004
  005010
  015015
  025二氧化氮
  NO2年平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004
  008
  01208
  012
  024008
  012
  024一氧化炭
  CO日平均
  1小时平均400
  1000400
  1000600
  2000臭氧
  O31小时平均016020020毫克/立方米
  (标准状态)铅
  pb苯并〔a〕芘
  B〔a〕P氟化物
  F季平均
  年平均150
  100日平均001日平均
  1小时平均7①
  20①月平均
  植物生长
  季平均18②
  12②
  30③
  20③
  微克/立方米
  (标准状态)微克/(平方分米·日)
  注:①适用于城市地区;
  ②适用于牧业区和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蚕桑区;
  ③适用于农业和林业区。
        泸州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规定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减轻噪声污染,保证城市居民有一个安静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根据国家关于“各类标准适用区域由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精神,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特对泸州市城区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进行划分。
  一、泸州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主要地带范围如下:
  类别地带范围噪声标准〔等效声
  级Leq:dB(A)〕昼间夜间 1城区忠山片区〔市人大、忠山公园、泸州医学院(含附属医院)、环境监测站、泸州高中、江阳职高〕55452城市规划区内除1类区域、3类区域和4类区域以外 的区域60503 茜草坝机械工业区,泸天化集团公司、天一科技股份 公司及东北方向6平方公里的化工园区
二道溪至泸永路2公里向东至龙溪河4平方公里的化 工园区
(以上化工园区内的生活小区面积达0.5平方公里的执行2类)65554 城市规划区内的过境公路,321国道54公里处经沱江 一桥、百子图大桥、江阳路、迎宾大道、迎辉路、新马 路、治平路、慈善路、平远路、长江大桥、泸纳公路至 安富大桥、泸宜公路城区段。
  高速公路及其引道,绕城公路。
 安宁火车站片区、纳溪火车站片区及铁轨沿线两侧30 米内。7055(铁路轨道两侧执
行70)二、城市规划区内城乡结合部的工业企业按工业企业的噪声控制管理办法管理。
三、本市规划区昼夜间时间规定为:
昼间:北京时间6∶00至22∶00
夜间:北京时间22∶00至6∶00
四、本市所辖四县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地带划分由当地县人民政府划定。
五、本规定由泸州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六、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原划分规定同时作废。
          泸州市地表水域功能类别的划分规定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控制水污染,保护地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有关规定,现将我市境内地表水域功能类别划分如下:
一、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实现水域功能与达功能类别标准为同一含义。
二、市辖水域功能类别的划分
(一)适用地表水环境质量为I类的水域:叙永县画稿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地表水域。
(二)适用于地表水环境质量为Ⅱ类的水域:
1泸州市及所辖四县三区政府所在地的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口下游100米至上游1000米以内的水域。
2合江县福宝国家森林公园域内的地表水域。
3古蔺县黄荆省级自然保护区域内的地表水域。
(三)适用于地表水环境质量为Ⅲ类的水域:
1长江(泸州段)及一级支流沱江(泸州段)、永宁河、赤水河(泸州段)等及其次级支流除划分为Ⅰ、Ⅱ、IV类水域以外的所有地表水水域。
2泸县的三溪水库、艾大桥水库和纳溪区的马庙水库,以及以农灌为主兼有养鱼功能的其他水库。
(四)适用于地表水环境质量为IV类的水域:
所有只适宜农灌用水的小溪、小水库等农灌水域。
三、实施与监督
地表水域功能类别划定后,由市、县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实施监督管理。
四、本地表水域功能类别划分,由泸州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五、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划分规定同时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