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我国反倾销申诉程序及其完善/刘成江

时间:2024-07-23 03:18:0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04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我国反倾销申诉程序及其完善
作者:北安市人民法院刘成江 王素杰


目录

中文摘要……………………………………………………………………………………………………..5
英文摘要 …………………………………………………………………………………………………6
一 机构设置与职责分工…………………………………………………………………………………7
(一)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7
(二)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7
(三) 国家经贸委………………………………………………………………………………………….7
(四)海关总署……………………………………………………………………………………………...8
二 提出反倾销调查的申请人必须具有法定资格……………………………………………………...8
(一)申请人资格…………………………………………………………………………………………...8
(二)制作反倾销调查申请书……………………………………………………………………………...9
(三)递交反倾销调查申请书…………………………………………………………………………….10
三 初步审查…………………………………………………………………………………………….10
四 立案………………………………………………………………………………………………….10
五 调查机关的调查…………………………………………………………………………………….10
六 调查期限…………………………………………………………………………………………….13
七 终止反倾销调查…………………………………………………………………………………….13
八 初裁决定及临时反倾销措施……………………………………………………………………….13
九 终裁决定和反倾销税…………………………………………………………………………….…14
十 行政复审…………………………………………………………………………………………...14
十一 司法复审………………………………………………………………………………………..15
十二 制度完善 ………………………………………………………………………………………..15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摘要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进出口贸易在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在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发展的同时,外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的案件迅速增加。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市场也在遭受着大量外国企业产品倾销的冲击,因此,应用合理的法律手段抵制不公平的贸易竞争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正常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字 :倾销;反倾销;抵制


summary
China since 1978 practiced the reform to open, the economy and import and exports are keeping on to increase quickly.But at the time of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quick growth develop, the foreign country exports to China the product opens the exhibition anti-dumping inquisition of quick increment of case.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our country market also at suffer the impact that a great deal of foreign business enterprise product dump, therefore, the law means that applies the reasonable boycotts inevitable trend that the unfair trade competition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Chinese economic normal development.


Key word
正确理解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短”与“长”

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 杨红良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当事人因劳动争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其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定期间。由于我国对劳动争议的处理实行“仲裁前置”制度,一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只有先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等仲裁机构作出相应的实体或程序性处理后,当事人才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所以,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对当事人显得非常重要,有时候具有决定性作用。
随着我国已经颁布并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社会各界普遍有一种认识,即当事人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将得以大大延长。然而,仔细分析对照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后可以看到,其实并不能一概而论地得出这个“乐观”的结论。

一、现行规定下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我国现行有关劳动立法对劳动仲裁时效的规定可以说“政出多门”,给当事人理解和运用带来很大的障碍。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
从1993年7月6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部办公厅在1994 年8月16日发布的《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如何理解的复函》”中明确:“‘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是指有证据表明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或者根据一般规律推定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即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是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的开始。因此,‘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不应从侵权行为终结之日起计算。”
可见,在此《条例》规定下,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明确的,即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的六个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
199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这一规定看似明了,其实不够严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其中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义务作出处分决定之日,还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因劳动权利义务问题发生分歧,并有一方向对方明确主张权利遭拒绝之日?不得而知。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疑惑,紧跟着出台了相应的补充性规定。
1995年8月4日,劳动部印发了《关于贯彻执行 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通知(劳部发〔1995〕309号),其中规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
3、理解上的分歧和困惑
由于《劳动法》和《条例》的位阶和效力不同,所以,《劳动法》实施后,原《条例》的相关规定已经被《劳动法》的规定所取代,“六十日”说被明确,并且同样明确了“知道或应当知道”说。但是,已经规定明确的这一时效制度,仍然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
一方面是出于对《若干意见》效力的质疑。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的有关规定,该《若干意见》“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以,其关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解释,就不具备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权威和效力。正因为此,实务中,有的地方和机构就有了不再遵循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六十天之规定的“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是从劳动争议的特殊性和保护劳动者权利出发。比如,有的企业长期经营不善,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水平不高,许多员工在没有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单位,也没有提出任何权利主张。等到他们有朝一日“觉悟”,意识到需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权益时,如果一味坚持“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六十日的话,这些劳动者的权利就很难得到有效救济。而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各地比比皆是,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社会矛盾。此外,相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即便劳动者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也出于 “保住饭碗”、“碍于情面”等原因而暂时只好“息事宁人”,而等到矛盾激化,没有“商量余地”的时候,劳动者想提起劳动仲裁,已经为时已晚。如果坚持“知道或应当知道”说,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事实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4、仲裁实践中的不同做法
可见,在劳动争议仲裁时效问题上,《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存在着不合情理之处,加之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劳动仲裁时效的处理实践中,出现了“口径”不统一的现象。有的仲裁机构坚持“知道或应当知道”说,计算时效的起始时间点相对明确,从而容易确定该时效究竟何时终止,但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往往没能得到充分保障,有保护“强势”的嫌疑和可能。而有的仲裁机构则考虑到劳动争议的特殊性,坚持“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说,特别是注重“从国情出发”,往往放松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起算时间点,把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明确提出争议甚至是仲裁之日才视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而对当事人出于多种原因没有利用的期限“网开一面”。这样,有些劳动者已经过去了多时甚至好几年的“沉睡的权利”一旦被“旧事重提”,也可能得到有效救济。许多法制意识不强或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正是凭着仲裁机构的这一“宽容”才追回了自己的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种做法中,显而易见是前一种更加符合现行法律规定,但事实上,后一种做法在劳动仲裁实践中也经常存在,也得到多有关司法机构的认同。比如,2002年2月6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在《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针对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问题,解释道:“如果用人单位未明示拒绝支付劳动报酬,或承认欠付劳动报酬,但未明确偿付期日的,争议发生时间可从劳动者追索之日起算。”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下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即将于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可能是吸取了现行《劳动法》和《条例》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规定不统一的立法教训,这次的《调解仲裁法》在这一问题上可谓“毕其功于一役”:既明确了起算时间点,即“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又明确了时效长度,即“一年”。相比现行规定,直观的变化是从“六十日”延长到了“一年”,延长了五倍;而“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作为时效起算点,并不是这次首创。但问题在于,这次的《调解仲裁法》一次性规定了起算点和时效长度,所以,此后的劳动仲裁实践中,在时效问题上,当事人和仲裁机构都将不能和在现行制度下一样,利用立法当中的不统一、不严密性而拥有回旋余地。也就是说,《调解仲裁法》实施以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的刚性将大大增强。
正因为此,《调解仲裁法》虽然显性地将仲裁时效延长到了一年,但与现行制度下事实上该“六十日”的时效在有些情况下存在被延长的可能性的事实相比,今年5月1日起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从某种意义上,对有的当事人来说,是被缩短了。这应当引起所有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

杨红良
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 律师/法学博士研究生


地址:愚园路168号 环球世界大厦18楼
邮编:200040
电话:021-62496040; 传真:021-62495611
手机:13916621449
Website: http://www.jinmao.com.cn
Email: yanghongliang@jinmao.com.cn

山东省承包企业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政府


山东省承包企业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政府




第一条 为加强承包企业的价格管理,促进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
第三条 国家对商品价格和经营性服务的收费标准(以下简称收费标准)实行直接管理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凡属实行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由各级政府物价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按分工管理目录管理。企业不论采取何种承包形式,都必须严格按国家规定执行,不得随意变动。
凡属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由企业根据国家价格法规和政策、成本和供求情况自主管理,但禁止搞垄断价格;必要时,省有关部门可进行干预。
第四条 企业享有以下价格自主权:
(一)对实行国家指导价的商品和收费项目,有权在国家规定的浮动幅度、差价率、最低或最高限价之内,制定价格和收费标准;
(二)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收费项目,有权制定价格和收费标准,也可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
(三)对本企业生产的获得国优、部优、省优称号证书的产品,有权按国家规定实行优质加价;
(四)经国家鉴定确认且属国家管理价格的新产品,有权在国家规定的试销期内制定试销价格;
(五)对国家允许实行花色差价和季节差价的商品,有权按照规定的时间、幅度实行花色差价和季节差价;
(六)联合企业有权对内部协作产品制定内部结算价格;
(七)有权按国家规定制定残损废次商品的处理价格;
(八)有权制定企业之间的工艺协作收费标准;
(九)有权对国家允许协商定价的出口商品与外贸部门商定出厂价格或收购价格;享有出口权的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商品时,有权制定其出口商品价格;委托代理出口时,有权制定其产品出厂价格;
(十)承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业务的企业有权制定加工收费标准。
第五条 企业必须履行以下义务:
(一)执行国家的价格法规和政策。
(二)执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以及国家规定的作价原则、作价办法;某些商品价格、收费标准和作价办法确需调整时,应按物价管理权限,向业务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如实提报有关资料和建议。
(三)执行国家规定的计划外重要生产资料最高限价。
(四)服从物价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价格管理,接受物价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资料。
(五)执行物价部门规定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申报、备案制度和重要生产资料优质加价的报批制度。
(六)经营商品按规定实行明码分色标价。
第六条 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的商品和收费项目,企业因原材料提价或国家削减原材料指令性分配计划而增加的成本支出,首先应在企业内部消化,商品的成本利润率高于或等于5%的,一般不予调整价格;成本利润率低于5%或亏损的,只要商品适销对路或收费项目确属社会
需要,企业可按物价管理权限申请适当提高商品价格、收费标准或扩大浮动幅度。
第七条 国家对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的商品价格或收费标准进行重大调整时,可按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规定相应变更承包合同。
第八条 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本着精干的原则,配备专职或兼职物价人员,协助厂长(经理)做好企业价格管理工作。
第九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价格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调价、定价、审价必须有明确的程序和责任。
第十条 企业应建立物价台账或正规的价格登记卡片,大力开展价格信息工作。
第十一条 企业应教育职工自觉遵守价格法纪,深入开展“物价计量信得过活动”。
第十二条 企业发生价格违法行为时,企业主管部门及物价部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企业和有关人员的责任;退还用户和被收缴的非法所得,应抵减其结案年度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罚款应从企业留利中支出。
罚没收入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上缴财政部门。
第十三条 本办法原则上适用于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物价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1988年12月10日